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分大一学生前往南京明城墙开展“古老城墙 青春脚步”实践教学活动。
今天的南京明城墙,主要指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、皇城、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中现今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。依山脉、水系的走向筑城。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,东有钟山为依,北有后湖为屏,西纳石城入内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垣样式。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.1公里,是世界最长、规模最大、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。历650多年风雨依然巍峨不倒。为何它如此坚固?有什么建筑秘密吗?这古老的城墙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和价值呢?带着这些问题,青年大学生们走近城墙、走进城墙,走上城墙,一探究竟。
秋高气爽,阳光明媚。师生们拾级而上,第一站就来到解放门不远处的城墙“肚子”里探一探。清清爽爽,别有洞天。中有台城书房,古典雅致,架上半为书,半为茶。同学们听历史讲解,读书品茗,做城砖雕版印刷。在书茶纸墨的氤氲里,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,在思考交流的碰撞里逐渐理解南京城墙为何被称为金陵文脉的“活化石”,理解其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,更是见证历史变迁和时代演变的精神记忆。
沿着城墙根,一路向前,实地探探南京明城墙坚甲海内外,至今巍峨耸立的秘密。结合实践前的资料学习、现场讲解老师的讲述和实地观察思考,同学们懂得了南京明城墙之坚固与“因天时就地利”布局有关;与城墙上的通风和排水设计有关;与材料、制式和制砖过程中的物勒工名责任制有关;与依托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和通信的现代科技建成的“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”和及时科学的保护与修缮有关。筋骨壮、颜值高,古老明城墙焕发青春。
登上城墙,轻抚城砖,耳畔似有鼓角争鸣,眼前却是游人漫步。记忆与人的现实生活连接才能生生不息。城墙融入城市生活,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,650多年的明城墙成为南京山水城林的重要构成,“明城墙”正变成“民城墙”。
天边霞光散绮流金,眼前城墙蜿蜒如画。青春矫健的青年和古老厚重的城墙相逢,感触颇多。24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(2)班的王清平同学说:“走近明城墙,对这项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、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在各方面的价值认识更深入了”。“通过历史中那些真实、动人的人和事,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文化,理解我们民族的宇宙观和社会观真的很有帮助。也会让我们更爱南京,更爱中国。”24数字出版(2)班唐渝同学说。